中国投资者应如何看待印度市场

印度政府再次指控VIVO逃税19亿;
1月,印度政府向小米追缴5.6亿税款;
4月,印度冻结小米48亿资产;
印度禁用中国二百多款APP;
冻结VIVO 3.9亿资产;
阿里巴巴撤出印度,荣耀撤出印度...
近一两年,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,让众多跨国投资者对印度望而却步。
印度,真的不能进吗?



其实,中国企业出海理由,不出以下几种:
产能转移、优势互补、资金智慧输出和海外市场占领。
作为:
南亚最大国家,
全球第5大经济体,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认定的世界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,
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,
全球第4大最具吸引力投资市场,
世界上唯一落后的超级大国,
再加上印度的自然资源、优势行业和中国大体形成互补形式,
印度是中国基建、制造业等产能转移和中国资金、智慧输出的理想承接地,它有着充足的理由吸引中国的外向型企业投资经营。
但中国企业为什么就在印度屡屡受挫?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:

首先,印度税法确实繁冗复杂。中央和各邦政府在法律条款、税收制度各方面各自划分有权限但互相交错。企业必须认真严肃对待缴税问题,聘请当地专业财务会计人员或和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合作。无论在哪个国家经营,依法纳税、配合税局调查都是企业的义务。特别是小米、VIVO这种年产值几百亿的公司,税费本身就是政府的关注点。

其实不仅是中国企业,印度的其他外资企业,甚至本土企业,也都会受到税务部门的监督审查。IBM、大众、沃尔玛、宜家等,也都曾在印度受罚。换个角度,抛开印度,中国企业在欧洲、美国被罚案例更多。所以,税务处罚,关键不是哪国的企业、在哪经营,而是切实合规经营,依法纳税。小米四月份被印度政府冻结的资产,经调查查清后,5月份随即解冻。面对正常的税务调查,我们也没必要把所有事情都归结到民族争端上来。商业自有它的规则。

其次,除了纯商业问题,中国企业去印度投资还需要面临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,中印两国关系变化。同时,也有很多企业忽视了印度政府的切实利益、需求或战略方向。中国企业目前去印度投资,确实需要印度政府的审核,而且只有个别领域开放投资。但客观看待,放在任何国家,保护本国工业健康发展都是政府的正常职责。如今的印度就像十几年前的中国,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,各个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。比如汽车行业,2018年印度平均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20余辆,跟中国的173辆相比,有着8倍的增长空间。但也像十几年前的中国,绝大部分行业基础还很薄弱。如果一下放开所有行业,面对其他国家优势行业的降维打击,也成为全球产品的倾销地。印度何谈发展?

其实,率先去印度投资的中国企业,已经取得了傲人的成绩。
比如小米,看完了小米在印度经历的挫折,再看下中资企业进入印度后取得的成就:
小米2014年进军印度,15年联合富士康投资建厂,16年全年营收超十亿,17年开设第二家手机工厂和移动电源产厂,从2018年到2021年,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8.9%、28.6%、26%、24%,每年利润都在3亿以上,如今,小米在印度已经有7家工厂,每秒钟可以生产3部手机,小米用短短几年,坐稳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头把交椅。

目前印度的智能手机市场,排名前5的手机品牌中国占了4个,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超70%。

不仅是智能手机行业,海尔、三一重工、上汽等率先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,在基建、汽车、化学、家电等领域都已经是领头兵,在很多细分领域也存在着不少隐形冠军。

比如紫光展锐占据印度手机芯片40%的市场份额;中信博为印度太阳能跟踪支架第一大供应商;金发科技已成为印度改性塑料行业NO.1......

由此可见,为数不多对中国放开的投资行业,在中国的优势领域,以中国技术积累、中国速度、运营模式、中国资本等各方面,不止是对印度本土企业,就算欧美其他投资机构,也能形成压倒性优势迅速占领市场。 

印度市场是巨大的,但巨大的机会背后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挑战。我们也知道印度市场是特别的。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、局势,繁冗不完善的法律、税收制度,多元的政治、宗教、民族等各方面的体制,独特的文化背景......给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投资决策、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造成了很多困难。但面对挑战中国企业也不会畏惧不前。



宏观方面,印度的发展既惧怕中国企业的威力又离不开中国的帮助,可谓对中国又爱又恨,但也无法完全拒绝中国。比如小米已经为印度提供了两万多就业岗位;更别说中国在世界上领先的风电领域,上海电气、哈尔滨电气等电气集团在印度建造了数十个发电站。在资本市场,中国资本也早已潜入印度商业血液。截止到2019年,印度一半以上的独角兽企业都有中国资本的支持。



经营管理方面,目前不仅已有大批专业研究印度市场的律师、会计师团队服务在印投资的中国企业,还有很多已扎根印度的大小企业分享管理经验、教训,中企抱团成长,一定能在未来十年高速发展的印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。
 

© 上海洲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002708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