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参加了印度中国商会和印度中国手机企业协会共同”举办的,以”中资企业合规经营”为主题的宣讲会。主办方邀请了三一重工 / OPPO / 传音控股等一批在印中资明星企业, 和在印中资配套企业代表, 全面分享了各类企业在印度经营中遇到的合规问题和应对经验。通过这次讲座, 明显体会到了中资企业对投资印度的两种心态。
第一种心态,是注重抱团取暖和掌握应对合规检查技巧。主张中资企业平时应该紧密联合来,应对印度政府在税务/劳务/数据等方面的突击检查。出现问题时,应随时互通有无, 其他企业可以进行内部合规检查, 并商讨和学习应对技巧和经验。同时, 中资企业要共同发声,相互扶持,从而给印度政府传递中企的信心和能力,有点对抗的意味。
第二种心态,就是以扎根印度, 服务印度为理念, 从管理到生产,从财务到人力,各方面都实现本地化, 实现以印度市场为基地和跳板, 发掘南亚和东南亚市场进而辐射全球的目的。这类企业奉行长期主义,笃定印度前景,并积极融入当地文化,配合穆迪政府的印度制造战略,主动聘用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完成企业合规改造。
其实还有第三种心态, 内心认为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刻意打压, 谨慎或者拒绝来印度投资. 应该是受中国APP被下架以及最近发生的小米资金被冻结事件所影响吧。前者确实是国家安全审查行为,但小米事件经过调查后取消冻结,是正常的审查程序。印度政府不光审查中资企业, 很多美资企业也被印度政府突击审查过, 也被巨额罚款过。几乎所有国家都会对外资有”特殊照顾”. 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打压相比印度可谓涉及行业更广, 手段更卑劣, 但这也不能影响美国是中国企业的第一投资目的地。印度在手机/机械/电子/基础设施等行业的潜力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. 中国企业不能因为一些所谓的合规风险就放弃印度市场。印度政府也不会拿几十万就业岗位想当然的制裁中企, 更何况除了就业岗位和可观税金外,中企近20年给印度的机械和电子行业培养一大批工程师和管理人才。
就我个人经历和印度现有的中企业的成长情况来看, 印度依然是全球企业未来的角力场,就像当初的中国一样。而且印度的市场体量、工作语言、劳工数量等优势,也有利于中企的二次出海。从中国产业结构看, 随着产业转型的深入, 中印两国的互补性将越发明显。而且中国中产阶级崛起,必将带来中国品牌崛起。就像20年前的日本企业一样, 面对过剩的产能和品牌, 中国企业也将不可避免得走出去。而印度是下一个十年内的价值洼地。与其裹足不前, 不如提前布局,就像以第二种心态为代表的中资企业一样扎根印度, 布局全球。